欢迎访问世界中医药专家同盟联合会网站

吴风平院长论冬病夏治

2018-07-19 16:13:16

吴风平院长论冬病夏治

   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,是人民群众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,留下了许多古老而先进的健康理念,例如“治未病”“治病求本”“冬病夏治”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。何谓冬病夏治呢?又如何进行冬病夏治呢?

冬病夏治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思路和方法,具体来说,“冬病”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某些虚寒性疾病,因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、脾、肾等脏腑亏虚,阳气不足;“夏治”是指在夏季三伏天,顺应季节的变化规律,采取治疗措施,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。

    冬病夏治法源于《黄帝内经》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,四时是指四季,强调顺应四时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
三伏天阳气最旺盛,为何还要养阳呢?我要告诉大家,实践反复证明“春夏养阳正当时”,医学是这么解释的:“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,故当养其内虚之阳,宜用辛热温阳之品以补阳气”。

    中医还有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原则,病情危急时,对症治疗以救急;病情缓和时,抓住时机以治病求本。三伏天时,“冬病”处于缓解期,人体脏腑功能也相对稳定,此时治疗事半功倍。主要调理措施有:

    一是,采用内服中药以温补助阳。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治,个性化的运用补肺、健脾、益肾等治法,以改善脏腑功能。

    二是,重点运用穴位贴敷、穴位埋线、艾灸等外治法作用于特定穴位,通过经络“内属脏腑,外联肢节”的特性,调节机体功能。

    中药内服与穴位外治,共同达到扶正祛邪、治病求本的目的。

    在治疗方法上,冬病夏治包括针灸、擦浴、拔火罐、按摩、理疗、食疗、穴位贴敷、中药内服等多种疗法,其中穴位贴敷最为常用。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贴敷验方:

    1、哮喘患者

    用白芥子、苏子、元胡各20;甘遂、细辛各10克,研成细末。每次用1/3的药粉,加生姜汁调成膏状,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,贴在背部的肺腧、心腧、膈腧(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.5),用胶布固定,约36小时去掉。在头伏、二伏、三伏,共贴3次。

    2"老寒腿"患者

    用川乌50克,吴茱萸30克,艾叶、透骨草各9克,细辛6克,研为细末。把药末用纸包好后,外用纱布重包,用线缝好,垫在脚心上。从初伏开始使用,二伏换一料药,三伏再换一料。

    3、风湿性关节患者

    用肉桂、干姜各50克,白胡椒、细辛各50克,公丁香20克,乳香30克,黑老虎50克,共研为细末,再将200克蜜熬成膏,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,摊在白布上,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,每天贴68个小时,到三伏末日为止。

    4、肩周炎患者

    可取桂枝10克,透骨草20克,清风藤、豆豉姜各30克,伸筋草、片姜黄、川芎、威灵仙各15克,羌活12克煮成药汁,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,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,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,每袋可用1周。从初伏起,每日1次,每次68小时,一直敷到三伏末。

    5、易发冻疮者

    可用桂枝25克,红花、紫苏叶、附子、荆芥各10克,生姜30克,加水适量浓煎,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,每天1剂,连用10天为1疗程。

    不适宜敷贴治疗的人群

    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"冬病夏治",其实不然。专家明确指出:"冬病夏治"并非包治百病,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。以下人群都不适宜敷贴治疗:

    1、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。

    2、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、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。

    3、对贴敷药物成分过敏的人。

    4、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。

    5、皮肤长有疱、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。

    6、疾病发作期(如发烧、正在咳喘等)的病人。

    冬病夏治内服通用处方

 

处方:人参30克,炙附子12克,干姜12克,肉桂12克,陈皮6克,生姜12克,大枣肉18克,姜半夏6克,白芷3克,炙甘草9克。水煎服,一天三次,一天一付,连服7-10付。